1965年3月1日,東江正式對香港供水,迄今已「通水」60周年,每年供水逾8億立方米,佔香港淡水總量約八成,更有「生命線」之稱。早前(4月1日)國際水務領袖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行,主題為「智慧水務‧高質量發展」,雲集世界各地知名水務行業專家,共同探討水務發展前景。
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,「基礎建設的創新發展將驅動水資源安全的未來,香港正全力建設國際基建樞紐,為國家及特區發展貢獻力量」,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則表示,水利部將堅定不移與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加強交流合作,全力做好對港供水保障工作。同時,將積極支持香港利用「背靠祖國、聯通世界」的獨特優勢,充分發揮橋樑和窗口作用,與世界各國共享治水理念、治水經驗、治水方案,共促未來水安全,共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水治理新篇章。
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,香港政府意識到單靠雨水存量不足應付急劇增長的食水需求,故萌生從廣東省買入淡水之想。經多番磋商,雙方終在1963年達成興建東深供水系統的共識,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、中央人民政府撥款興建,自第一份協議(1960年簽訂)起,截至2023年兩地政府已簽訂13份供水協議,因應香港的人口、工商業需求等情況調整。時至今日,東江已是廣州、深圳、東莞、惠州、河源等地的主要水源,總受惠人口逾4000萬,東江供水對香港來說,可謂舉足輕重。
重要如「生命之源」,60年來卻屢遇難題。舉例進入90年代,隨東莞、深圳等地經濟起飛,人口急劇增長,東深供水工程面臨穩定供水問題。有見及此,廣東省決定全面改造,將供水系統由原本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,轉成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,是次改造耗時三年,投資約49億元人民幣,最終穩定供水。此後香港經濟騰飛,逐漸成就今天的國際金融中心,據水務署長黃恩諾所言,若無東江水穩定供港,金融中心寫字樓或因缺水停擺,市民或將重返「制水」年代,肯定了東江供水讓城市有餘力創新與突破的功勞。
科技發展一日千里,東江供水工程亦與時並進。早在2008年,東江流域水量就有統一調度的工作機制,以「兩期計劃、每月調度、逐旬調整、實時監控」的模式,繼續確保供港水量充足。上文提及每年供水逾8億立方米的數字,正是2020年至2022年連旱期間通過科學調度和節水措拖而達成的。在工程管理方面,東深供水工程追求「智慧化」,2023年10月定為首批「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調水工程」之一,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旗下粵海水務,作為工程的營運及管理立,建立了覆蓋「天、空、地、水、工」的多維度感知體系,實時保障供水安全、優質。內媒形容,粵海水務這一「智慧水務」系統的精準數字化管控,為東深供水工程裝上了「智慧大腦」。
鏡頭回到2024年的香港,水務署乘着創新科技發展勢頭,成立「數字水務辦公室」,合併署內負責效率促進、數碼模型及資訊系統的組別,推動供水服務數字化,以提高水務設施運作效率、能源效益以及服務質素。
水務不僅是一項工程,更是人類的重要生活支柱,為保持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,東深供水工程的持續、穩定發展,對香港來說至關重要。